中国约在元代出现“泡茶”(即“点茶”)方法,因此元代煮水器具为之一变(指改制用汤瓶)。但据笔者所收集的史料来看,煮水用瓶在南宋就存在了。这里顺便摘引两条史料为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记载说:“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近世(指南宋)沦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依罗大经之意,过去(南宋以前)用上口开放的鼎、镬煮水,便于观察水沸的程度,而改用瓶煮水,因瓶口小,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鹤林玉露》又说:“陆氏(陆羽)之法,以末(指碾碎的茶末)就茶,故以第二沸为合量下末。”陆羽是唐朝人,是《茶经》的作者,被认为是中国唐代茶文化兴起的奠基人。茶壶是茶具中主要的泡茶器具。椒江铜六君子茶具种类有哪些
茶壶:用以泡茶的器具,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茶壶是茶具中主要的泡茶器具,可称为茶具。壶由壶盖、壶身、壶底和圈足四部分组成。壶盖有孔、钮、座、盖等细部。壶身有口、延(唇墙)、嘴、流、腹、肩、把(柄、板)等细部。由于壶的把、盖、底、形的细微部分的不同,壶的基本形态也有上百种之多。
盖碗:盖碗又称三才杯,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三部分,故称盖碗或三炮台。
天津市铜六君子茶具图片铜器具是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的,铜的性能稳定。
古人对茶具颇为讲究,宋代苏东坡颇爱紫砂壶,他在谪居宜兴时,吟诗挥毫,伴随他的常常是一把提梁式的紫砂茶壶。由于他爱壶如子,抚摸不已,后来这种壶被人们称为“东坡壶”。清代京师则癖好盖碗茶,此种茶杯一式三件,有碗,有盖,有托,造型独特,制作精巧。盖碗茶又称“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茶被认为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的灵物,将茶拨入盖碗,寓意“三才合一”共同化育出茶的精华。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把饮茶器具称为“茶器”,而将采制茶叶用的器具称为“茶具”。这种称呼一直沿袭到北宋。
到了南宋,审安老人(姓名不详)于咸谆五年(公元1269年)撰写《茶具图贊》时才将饮茶器具称为“茶具”,沿用至今。《茶具图赞》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茶具图谱。
选取宋代点茶道中的十二种器具,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出茶具图形,根据其特性和功用,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其姓,配以名、字、号,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还批注“赞”誉,称之为“十二先生”。
对诸多茶人来说,一把精美实用的铜壶,是不可或缺的泡茶利器。
中国的铜茶具,普遍的是铜煮壶。铜煮壶系茶具的组成部分,专门用来煮水沏茶。比较早的专门煮茶器由盛水的锅与烧火的架子组成。宋承唐制,茶具的整体变化不大,但为适应“斗茶”,煮水用具改用铫,俗称吊子,有柄有嘴。到了明末清初,铜水壶几乎一统天下,不论是茶馆,还是居家,都使用铜水壶,俗称“铜吊”,至今,人们还将铜吊泛指一切烧水壶。作为古玩收藏的铜煮壶,并非家用铜吊,而是指文人雅士或老茶客用来沏茶烧水的铜壶。通常它们都较为讲究,有紫铜、黄铜与白铜的,体积都不大,而且大多配有烧火的架子。这些铜煮壶,不仅造型小巧玲珑别致,甚至镂花刻字,很有书卷气。开壶清掉壶内杂质,并赋予主人的灵性。天津市铜六君子茶具图片
对新铜壶保养开始使用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椒江铜六君子茶具种类有哪些
茶则:茶则的作用是方便把茶叶倒进茶壶的一个载体。经过数千年的演绎,目前是茶道六君子中能体现茶道品位的一件器物。因为其面积比较大,便于装饰装潢,可以雕刻,激凸、绘制各种花纹,展现主人的品位。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材质来展示茶人的性格特征。比如,常见的竹、檀木、陶瓷、青铜、不锈钢等材质,分别是茶人随和、豁达、刚毅、平和、风趣、爽朗等特征。
茶针:功能是疏通茶壶的滤孔。但是,后来演变为多用途。比如,可以把茶则里的茶叶拨进茶壶;尤其在和砖茶的时候,茶针可以把没有泡开的茶叶捅开等等。茶针就如同吃饭的筷子,什么样的茶,搭配什么样的茶针。 椒江铜六君子茶具种类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