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后热处理,随着冶金技术的提高,钢中元素成分控制日渐成熟,锻后热外理的主要,目的由过去的去氢防止白点变为调整组织、细化晶粒,为调质处理及超声探伤做组织准备,因此锻后热处理的工艺过程较大程度上简化,周期较大程度上缩短。多次正火加回火是较为常见的细化晶粒、调整组织的工艺形式。一般是采用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奥氏体化,头一次温度高些,第二次温度低些,以后更低。头一次温度较高有利于形成均匀组织,后续奥氏体化温度降低有助于提高细化晶粒的效率。正火升温过程中主要是由晶界形成粒状奥氏体,而晶粒内部则在相变区间高温侧形成粒状奥氏体,由此来细化晶粒;在冷却过程中,一般应降温至贝氏体转变结束温度以下,并冷却较长时间,保证锻件心部也完成组织转变。经过多次正火后,可以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并满足超声探伤的要求。不锈钢本身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热处理和淬火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耐腐蚀性。苏州钢热处理过程
为了适应人们习惯上数值越大硬度越高的概念,人为的规定,用一常数K减去压痕深度h的值作为洛氏硬度的指标,并规定每0.002毫米为一个洛氏硬度单位。用符号HR表示,则洛氏硬度值为:HR =(K-h)/0.002此值为一无名数。并可从硬度计的表盘指示器上直接读出。使用金刚石压头时,常数K为0.2毫米,黑色表盘刻度所示;使用钢球压头时,常数K为0.26毫米,红色表盘刻度所示。为了可以用一种硬度计测定出从软到硬的金属材料硬度,采用了不同的压头和总载荷,组合成几种不同的洛氏硬度标度,每一种标度用一个字母在硬度符号HR后加以注明,常用的是HRA、HRB、HRC三种。苏州真空热处理回火减少或消除淬火内应力, 防止变形或开裂。
正火有以下目的和用途。① 对普通中碳结构钢,在力学性能要求不高的场合下,可用正火代替淬火加高温回火,不仅操作简便,而且使钢材的组织和尺寸稳定。② 高温正火(Ac3以上150~200℃)由于高温下扩散速度较高,可以减少铸件和锻件的成分偏析。高温正火后的粗大晶粒可通过随后第二次较低温度的正火予以细化。③ 对某些用于汽轮机和锅炉的低、中碳合金钢,常采用正火以获得贝氏体组织,再经高温回火,用于400~550℃时具有良好的抗蠕变能力。④ 对低碳钢和低碳低合金钢,采用正火,可得到较多的细片状珠光体组织,使硬度增高到HB140-190,避免切削时的“粘刀”现象,改善切削加工性。
洛氏硬度试验,洛氏硬度试验是目前应用较广的试验方法,和布氏硬度一样,也是一种压入硬度试验,但它不是测定压痕的面积,而是测量压痕的深度,以深度的大小表示材料的硬度值。洛氏硬度试验的压头采用锥角为120º的金刚石圆锥头或直径为1.588毫米(1/16英寸)的钢球。载荷先后两次施加,先加预载荷P0,然后加主载荷P1,在总载荷的作用下,将压头压入金属材料表面来进行的硬度测定。其总载荷为P(P=P0+P1)。金属越硬,压痕深度越小;金属越软,压痕深度越大。淬火冷却应尽量缓慢,以减少内应力,避免工件变形和开裂。
由于正火的特点是空气冷却,因而环境气温、堆放方式、气流及工件尺寸对正火后的组织和性能均有影响。正火组织还可作为合金钢的一种分类方法。通常根据直径为25毫米的试样加热到900℃后,空冷得到的组织,将合金钢分为珠光体钢、贝氏体钢、马氏体钢和奥氏体钢。退火是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的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退火热处理分为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和去应力退火。退火材料的力学性能可以用拉伸试验来检测,也可以用硬度试验来检测。热处理和淬火过程中,设备的安全性非常重要。浙江形变热处理条件
不锈钢圆棒热处理和淬火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不锈钢圆棒的热处理和淬火时。苏州钢热处理过程
大型锻件的锻后热处理通常是紧接在锻造过程完成之后进行的。其主要目的简述如下。(1)消除锻造应力,降低锻件的表面硬度,提高其切削加工性能。这是锻后热处理较直接和较初的目的。(2)对于不再进行较终热处理(或产品热处理)的工件,通过锻后热处理还应使锻件达到产品技术条件所要求的各种性能指标。这类工件大多属于碳钢或低合金钢制成的锻件。(3)调整与改善大型锻件在锻造过程中所形成的过热与粗大组织,降低大型锻件内部化学成分与金相组织的不均匀性,细化钢的奥氏体晶粒;提高锻件的超声波探伤准确性,消除草状波,使得锻件中的各种内部缺陷都能够较清晰地显示出来,以杜绝不合格锻件向下道工序的转移。SA508Gr3钢核电大型锻件锻压后经900~980℃正火,650~700℃回火处理,锻后热处理工艺曲线如下图所示,通过锻后热处理改善锻件内部组织及晶粒度,消除内应力,进一步降低氢的含量并使其尽可能均匀分布,为后续的性能热处理做好准备。苏州钢热处理过程